2008年在国内外通货膨胀的影响下,进出口贸易增长受价格虚高的影响较大,名义增长率的景气假象掩盖了大量中小企业困难的真实情况。未来我国对外贸易的趋势受国际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下降的不利影响是肯定的,但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左右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情况,则不完全取决于外部形势。在某种意义上说,甚至主要不取决于外部经济因素,要看我国自己的应对政策。考虑到中国通货膨胀的现状,中央政府的决策陷于两难境地。外汇分析
根据海关统计,2008年前8个月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累计达到17233.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7%。其中出口9376.9亿美元,同比增长22.4%;进口7856.9亿美元,同比增长30%;累计贸易顺差1519.9亿美元,同比下降6.2%,净减少100.8亿美元。前8个月对外贸易形势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前8个月,一般贸易进出口8400.7亿美元,增长32.6%。其中,出口4379.3亿美元,增长26.5%;进口4021.4亿美元,增长48.5%。而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长平缓,前8个月加工贸易进出口7026.8亿美元,增长14.6%。其中,出口4444.2亿美元,增长16.2%;进口2582.7亿美元,增长11.8%。加工贸易增长平缓的原因,从进口看,主要说明加工贸易方式所需的进口商品受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较小;而从出口看,其商品结构受国际需求和国内政策调整因素的影响则较大。
前8个月我国进口初级产品达到2592.5亿美元,增长70.3%,但贸易金额与贸易量增长反差很大。如进口铁矿砂3.1亿吨,增长22.6%,但进口均价达139.3美元/吨,上涨高达77.9%;原油1.2亿吨,只增长了8.7%,均价772.1美元/吨,上涨了71.2%;成品油2872万吨,增长了18.3%,均价838.8美元/吨,上涨了91.7%;煤炭2868万吨,下降了18%,均价75.8美元/吨,上涨了64.9%;进口大豆2456万吨,增长了24%,均价603美元/吨,上涨了79.2%。前8个月,粮食累计进口了2739万吨,增长9.0%,而进口金额达到157.8亿美元,增长了106.5%;食用植物油进口量增长了4.7%,而进口金额增长了78.9%;天然橡胶进口量增长8.8%,而进口金额增长了44.6%;合成橡胶进口量下降0.8%,但进口金额增长了34.5%;棉花累计进口量下降1.3%,而进口金额增长了19.9%;初级形状塑料进口量下降2.3%,但进口金额增长了15.3%;废金属进口量增长6.5%,进口金额增长了15.8%;液晶显示板进口规模达到320亿美元,进口金额增长了34.8%,但进口量也只增长了5.1%。这说明,价格因素是进口增长的重要原因。
前8个月煤炭累计出口3364万吨,同比增长0.3%,而金额增长了75.6%,扣除进口煤炭2868万吨,仍然净出口496万吨;焦炭和半焦炭出口量968万吨,虽然同比下降5.7%,但出口金额增长达到139.9%;成品油出口达到1093万吨,同比增长6.3%,但金额增长了52.3%。肥料出口869万吨,增长22.3%,金额增长了109.7%,扣除进口肥料405万吨,净出口肥料464万吨。钢材出口为4184万吨,同比下降了7.2%,但金额增长了36.7%;扣除进口钢材1106万吨,钢材净出口3078万吨。其他如铜与铜材、铝与铝材等五金类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量的增长都不小。这说明,资源性产品的出口结构如果仅靠关税调节措施,而国内价格如不能调整到位,优化出口结构是难以圆满完成的。
4.在出口中,也出现了大量商品的出口金额增长幅度远高于出口量增长幅度的现象
5.对美国与香港的出口增长速度明显下降,但对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增长仍然保持较高增幅
前8个月,中美双边贸易增速为13.3%,其中,出口增长仅为10.6%,进口增长为22.1%,对比2007年我国对美出口增速14.4%下降了3.8个百分点;与香港的双边贸易增长为8.8%,其中出口增长8.7%,进口增长10.1%,对比2007年内地对香港出口增长18.8%,下降幅度高达10.1个百分点。但我国与欧盟双边贸易的增长速度仍高达26.9%,其中出口增长达到26.3%,进口增长28.1%,与2007年中国对欧盟出口增长29.2%相比,降幅较少;与东盟的双边贸易增长速度为24.6%,其中出口增长29.0%,进口增长20.7%,对比2007年中国对东盟出口增长32.1%,增幅下降也少;中日双边贸易增长18.4%,其中出口增长15.6%,进口增长20.6%,对比2007年我国对日出口增长11.4%,增幅还有提高;与台湾地区的双边贸易增长为20.0%,其中出口增长19.3%,进口增长20.2%,对比2007年大陆对台出口增长13.1%,增幅提高了6.2个百分点;中韩双边贸易增长为27.2%,其中出口增长41.5%,进口增长19.5%,对比2007年中国对韩国出口增长26.1%,增幅提高15.4个百分点。对香港出口增速下降也主要是美国市场的因素。可见,2008年前8个月我国出口贸易增速回落,美国市场不景气是一个重要因素。
前8个月,广东省出口增长速度只为13.3%,其中深圳市出口增速为9.9%,
对比2007年广东省和深圳市的出口增速22.3%和24.0%,呈现明显下滑;但其他沿海省市的出口增速仍然比较强劲。北京市出口增速为20.8%,上海23.1%,江苏25.1%,浙江24.6%,福建20.5%,山东30.6%,与2007年相比,除北京市降幅略大外,其余省市增长速度降幅都不大,山东增速还略有提高。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部一些省区的出口增长速度相当强劲,广西出口增速达到51.7%,比2007年增速(42.3%)高9.4个百分点,四川增速41.5%,比2007年增速(30%)高11.5个百分点;重庆增速37.7%,比2007年(34.5%)高3.2个百分点;宁夏增速40.5%,比2007年(15.4%)高25.1个百分点;新疆增速99.0%,比2007年(61.1%)高37.9个百分点。
根据上述特点,可以对2008年前8个月的进出口贸易形势作出如下的分析和解释。
1. 2008年在国内外通货膨胀的影响下,进出口贸易增长受价格虚高的影响成分较大
根据2008年4月份的数据,全球平均通货膨胀率已达到5.5%。2008年7月,发达经济体中美国通货膨胀率达5.6%,欧盟通货膨胀率达4%。只有日本例外,其CPI的增速仍在2%以下;发展中经济体俄罗斯、越南、印度等国的通货膨胀率都超过了10%;中国、印尼、外汇分析沙特的通胀率在7%~10%,阿根廷、委内瑞拉的通胀率甚至达到23%和29%。由于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国际市场上大量资源性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对我进口贸易造成明显的成本上升,尽管进口的商品数量有所增长,但价格上升幅度远远大于进口量的增长。因此前七八个月中国进口的增长既不是国内需求拉动,也不是政策激励的结果,而主要是价格因素的作用。我国2008年以来,CPI也明显上升,上半年最高月份曾达到9%,7月份降到了6.3%,美国从中国进口商品的价格在经过多年的下跌之后,在截至2008年7月份的一年内上涨了5.3%,从而提高了美国零售市场的商品价格。这种情形也发生在中国对其他贸易伙伴的出口中。但是,与从其他地方进口商品价格的上涨相比,从中国进口商品价格的上涨速度其实慢得多。特别是出口美国的产品价格的上涨反映的其实是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这就是说,上半年中国对外出口也有明显的价格因素,也存在商品量增长低于商品价格增长的现象,但中国商品价格上涨幅度比其他国家要小,因此中国出口商品仍然有竞争力,出口增长势头虽然减弱,但仍然保持增长,特别是对经济景气状况较好的欧盟和日本市场,出口增长速度依然较大。
由于价格虚高,按美元价值量来计算的进出口贸易增长速度貌似景气,名义增长率不低,但实际上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已经出现严重困难。根据有关部门统计,2008年上半年有6万多家规模以上企业歇业,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面临破产倒闭。根据浙江省统计,截至2008年7月,全省有超过1200家企业已经关门歇业,是近十年来最严重的,其中温州的打火机企业八成已经倒闭。临安市2008年上半年全市674家规模企业中有170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其中又以节能灯、五金工具、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型企业最为严重。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利润上半年仅增长了3.5%。尽管7月上旬以来,国务院9天之内召开五次经济工作会议,将“两防”(防经济过热,防通货膨胀)的宏观政策基调调整为“一保一控一抑”(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控制物价过快上涨,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但近期内情况没有出现根本好转,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困境已经直接威胁到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就业。
从2007年以来,除了CPI不断攀升以外,国家对出口贸易的政策也不断进行收缩性调整,降低了出口退税率,收紧了对加工贸易企业的政策,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对企业出口贸易产生了抑制作用。从我国两种主要的贸易方式来看,加工贸易比一般贸易处于更不利的境地。一般贸易方式,无论是自营出口还是收购出口,都可以自由选择出口退税率有利的产品出口,加上国内生产链条较长,国内价格因素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到生产成本和出口报价上,所受损失相对较小。而加工贸易方式,虽然所用物料来自境外,但境内能源消耗和人工成本的增加需由加工企业负担,而提前下的生产订单的价格不反映后期这些成本的上涨,加上人民币汇率升值,用人民币结算的工人工资和企业利润必然受到成本与汇率升值的双重不利影响。加工贸易出口在生产成本上升和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双重夹击下,处于十分不利的境地,对比一般贸易方式出口更加困难。这也就是2008年前8个月加工贸易增长速度低于一般贸易的主要原因,也是广东省和深圳市这类加工贸易出口占主导地位的地区在前8个月的出口贸易增长比较中落后其他加工贸易比重低的省区市的主要原因。
从2002年以来,美元汇率不断下跌,到2008年7月中旬达到最低谷,美元对欧元汇率低到1.6∶1;美元对日元为0.0095∶1;从7月中旬以后,美元汇率开始反弹。但讨论2008年前七八个月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形势基本应从美元汇率下跌的影响着眼。人民币汇率汇改至今已历时三年,截至2008年7月,名义汇率升值幅度接近18%,其中,2008年上半年的升值幅度接近7%。尽管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较大,但美元对欧元的大幅度贬值导致人民币对欧元不升反贬,截至2008年6月,人民币对欧元累计贬值8.4%,有力地增强了中国企业和商品在欧洲市场上的竞争力,导致我国对欧洲出口贸易的稳定快速增长。在东盟各国中,除泰国外,汇改前后人民币对东盟各主要成员国货币的汇率没有发生较大变化,因此我国对东盟出口基本不受汇率影响。人民币升值导致我国对美国、香港地区出口增长速度下滑最为明显,由于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使港币汇率升降与美元基本同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也意味着对港币升值;而日元、韩元和新台币对美元的升值,抵消或部分抵消了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在这三个出口市场的负面影响,因此2008年前8个月,我国对该三个经济体的出口增速仍然保持;其中对韩出口呈现高速增长,其原因是韩国在华投资企业产品返销韩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前8个月,我国资源性产品出口量的增长速度仍然很快,8月份当月原油出口量同比增长了13.7%,当月成品油出口量增长了8.6%,其动力主要是国内外价差仍然很大。8月份当月,原油和成品油出口金额分别增长了124.1%和60.5%,数量与金额差距之大反映了国内外价差对企业经营行为的影响。煤炭出口尽管受到关税等措施的限制,但由于国内外价差,出口动力仍然很强,前8个月累计,煤炭出口增长仍然保持0.3%,出口金额增长了75.6%。这些能源产品的国内价格若不能理顺,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就难以实现。特别是继续维持国内能源产品的低价格将产生许多负面影响。首先是促使国际产业界继续向中国转移高耗能的生产项目,对实现我国的节能减排不利;其次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将造成对世界的消费补贴,既有高耗能产品出口的消费者补贴,还有外轮在中国港口加油的价格补贴。根据计算,外国万吨轮船在我国港口加油一次可节省油料成本50万美元。长此以往,将大大损害中国自身的利益,因此,能源产品的低价格是不可持续的。粮食产品由于采取了禁止出口的政策,因此出口量和出口金额都出现绝对下降,并由此割断了国内外市场粮食价格的影响关系。但这种出口歧视政策只能是短期和临时性措施,不可能持久。因为这种政策不符合我们自己高举的贸易自由化的旗帜,易于授人以柄,而且也不符合粮食主产区农民的利益。在国际粮价高涨的外部条件下,以禁止出口的方式保护全国粮食消费者的利益是以粮食主产区农民的利益损失为代价。短期内的代价是容易被接受的,但要持续很久却是不容易的,而且也不合理。
未来世界经济和各国的经济趋势在不同程度上都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从2007年开始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到2008年8、9月份连续出现的美国两大房地产公司、两大投资公司破产以及被收购,把美国次贷危机推向了一个高潮,是否到了顶点也尚未可知。从中国对外贸易的趋势看,其外部影响因素将有两个方面。
世界银行预测,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将由上年的3.7%放缓至2.7%,美国经济由2.2%放缓至1.1%,欧元区经济由2.6%放缓至1.4%,日本经济由2%放缓至1.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2009年经济形势的预测更悲观,它预测2009年美国经济只能增长0.7%,欧元区为0.9%。全球经济的下滑和市场需求下降,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增长是很不利的。
德意志银行外汇分析师认为,欧元兑美元汇率将持续走软,欧元/美元汇率将从7月份的1.59高位下降到年底的1.45,并在2009年底下降到1.35甚至更低。该分析还认为,欧洲经济增长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中国对欧洲的出口增长率(以量计算)将下降7个百分点,人民币兑欧元每升值10%,中国对欧元区的出口量增长率将下降3个百分点。如果以欧元不变价计算,中国对欧元区出口增长率将从2008年的16%下降到2009年的6%;如果以美元计算,中国对欧元区的出口增长率将从2008年的26%下降到2009年的1%。另外,由于欧洲经济放缓将对其他国家的需求产生冲击,会导致中国向其他地区出口进一步削弱,从而导致中国出口量的增长率下降4个百分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可达到0.7个百分点。鉴于中国对欧元区的出口主要是电子产品和纺织品,未来受到欧元区经济减速以及欧元贬值冲击最大的也将是这两个行业。这些预测无论其有多大的精确度,但欧元贬值的趋势对我国出口不利是肯定的,欧元贬值使美元相对升值又对我国出口是否利好也是不确定的。
根据上述,作者认为,未来我国对外贸易的趋势受国际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下降的不利影响是肯定的,但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左右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情况,则不完全取决于外部形势(在某种意义上说,甚至主要不取决于外部经济因素),要看我国自己的应对政策,我国的经济政策不仅能够不同程度地抵消外部因素的负面影响,而且有时会起主要的决定作用。如果采取有力度的支持出口贸易发展的宏观政策,如大幅度放缓人民币升值的步伐,调高出口退税率,进一步扶持加工贸易,我国出口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当然这会带来挤占别国市场份额的后果。就如同2008年上半年美国市场上我国产品价格上涨的幅度远低于别国,那么今后的情况也将是如此。中国中央政府将出台什么样的经济政策需要拭目以待。考虑到中国通货膨胀的现状,中央政府一般情况下不会出台十分有力的支持出口增长的政策,只会采取若干微调措施,因此2008年后四五个月和2009年上半年中国出口贸易增长速度将可能继续下滑。2008年全年以美元计算的名义出口增长速度将在20%左右,名义进口增长速度为30%,名义进出口增长速度为25%左右。这种形势延续到2009年上半年,名义出口增长速度将进一步下滑到18%左右,名义进口贸易增长速度稳定在30%,名义进出口贸易增长速度大致为24%~25%。外汇分析2008年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分析与趋势判断